322,新旧党争(2/3)

作品:《中华世纪谈

司马光上台后召回旧党。苏轼一度也被召回。但是苏轼跟旧党政见不合又被外放杭州任职。苏轼在杭州主持疏浚西湖,修了一道长堤。这道长堤成了一条风景线,被人称为“苏堤”。

司马光主政后将新法全部废除。他在废除新法的同时也清除新党,把王安石那一派全部撵走。

早被罢官回家的王安石见改革成果尽毁忧心而死。

为国理财的王安石死后没为自己的儿孙留下一点遗产。

几个月后,司马光也一病而死。两个政敌相约到另一个世界打嘴仗去了。

其实王安石变法后世也一直在争论,仁者见仁智者见智。看问题的角度不同,得出的结论也不同。从国家的角度,变法有助于富国强兵,让政府和军队正常维持下去,是好的;从百姓的角度,变法与民争利,让百姓有活不下去的感觉,是坏的。全面衡量之后是好是坏,很难讲。

就像现如今政府依赖土地财政,你说是好是坏呢?地价、房价步步走高,政府是欢迎的,百姓是不欢迎的。房地产火爆造成的虚假繁荣掩盖了其他产业生产低迷问题。

王安石变法没有直接触及宋朝最关键的问题,也就是三冗问题,相反掩盖了三冗问题。理财性变法使三冗有条件继续维持下去,也减弱了政府解决三冗问题的压力和紧迫感。

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但又没有提出更好的改革措施,只是全面废除新法恢复旧法,给人反对改革、思想保守的印象。

宋朝当时的状况是三冗和积贫积弱问题越来越严重,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。王安石主张变法是对的,只不过具体措施值得推敲。这属于改革曲折前进的问题。摸着石头过河,有问题就改嘛。大家群策群力,总能找到利国利民的好措施。但改革一定要坚持,然后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完善改革措施。这是正确的思路。完全废除变法恢复旧态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
苏轼在新党、旧党之间都不讨好,但他的想法是对的。他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弊病,但不反对变法本身。当旧党不问青红皂白全面废除新法时,他主张存利去害,对王安石变法加以改造。结果他不被新党、旧党所容,被新党视为政敌,被旧党视为叛徒,最终郁郁而终。

司马光虽然死了,旧党一统天下的局面并没有改变。保守派执政因循守旧,求稳怕变。

在王安石、司马光去世的当年,西夏国主秉常也死了。他的儿子才三岁,梁太后代理西夏朝政。梁太后与哥哥梁乙逋共掌大权。梁乙逋是骄横之辈,扬言要收回被占领土,不断出兵袭扰宋朝。宋夏边境战火又起。

宋军善城守,夏军屡次进犯都被击退。

以高太后为首的旧党以稳定为大局,认为没有必要为了边界小城频起干戈。宋朝的朝廷决定跟西夏讲和。

1090年,宋朝以归还米脂及周边四寨为条件换取西夏释放宋军的俘虏。

西夏不费一兵一卒收回了四寨领土。宋朝失去了原本可以限制西夏南犯的战略要地。

交接宋军俘虏时,因为俘虏大多已被折磨致死,西夏只还回149名俘虏。换言之,西夏毫无代价地要回四处战略要地。

高太后认为西夏会感恩戴德投桃报李,实现边境停火。没想到西夏贪得无厌,认为宋朝主动议和是软弱可欺,在随后的边界划分谈判中得陇望蜀,致使谈判迟迟没有结果。与此同时西夏不断袭扰宋朝,妄图以战促谈,逼迫宋朝让步。高太后被激怒,下令中止和谈,并且停止边境贸易。

高太后此轮外交纯属赔了夫人又折兵。

1092年,宋哲宗16岁。高太后给他挑了一个端庄大方的女孩做皇后。但宋哲宗并不喜欢孟皇后,而喜欢虽然不够端庄但容貌俏丽的刘婕妤。这个倒是次要的。重要的是,宋哲宗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中华世纪谈 最新章节322,新旧党争,网址:https://www.275b.com/137_137674/35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