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22,新旧党争(1/3)

作品:《中华世纪谈

1085年——1093年宋哲宗幼主登基,高太后摄政。司马光逐新党、废新法。宋哲宗亲政,逐旧党,复新法。西征获胜,迫和西夏。宋哲宗崩,宋徽宗继位。

宋神宗死后,年仅十岁的太子继位,是为宋哲宗。

因为皇帝年幼,他的祖母高太后出来垂帘听政,替他打理一切。高太后就是央求皇帝免掉王安石的那个太后。她的伯父是前面提到过的高遵裕。

司马光得知宋神宗死了,从洛阳赶回京城奔丧。

司马光进京时,卫兵们见到他自发向他敬礼。百姓看到司马光回来了,都聚拢过来。司马光的马没法前行。百姓视他为救星,恳求司马光留下来,对他讲:“公无归洛,留相天子,活百姓”。言外之意,王安石让百姓没法活了。

司马光当年反对王安石变法,但宋神宗支持王安石,不理睬司马光。司马光失望之余,退隐洛阳编写《资治通鉴》,从此不言政治。但是百姓对新法的态度和对自己的期望让他无法继续沉默下去。

高太后得知司马光回来了,让人去请教他治国之道。司马光上书高太后建议“广开言路”,让大家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。司马光呼吁朝廷施“仁政”,不能再加重百姓的负担,主张废除新法。

高太后对新法素来不满,马上召司马光回朝为相。

司马光走马上任后宣布将王安石变法全部作废,限期整改。他给出的期限是五天。

各级部门都说期限太短,根本不可能完成。但开封知府蔡京不仅按时完成任务,还干得非常彻底。司马光非常高兴,说大家要都能像蔡京那样,有什么事干不成呢?他发通报表扬蔡京,号召全国向蔡京同志学习。

各级政府立即行动起来,很快废除了新法。

蔡京想当年也是王安石改革派中的一员,在王安石得势的时候,为改革摇旗呐喊。后来王安石失势了,蔡京立即倒向司马光一边。

与之境遇相反的是苏轼。苏轼在宋神宗时对新政提意见,被新党排挤出朝廷,在宋哲宗时被旧党招回。但是他看到旧党全面废除新法忍不住提出反对意见,结果再次被旧党撵走,成了猪八戒照镜子——两面不是人。

苏轼第一次被贬,曾身陷“文字狱”差点掉了脑袋。新党诬告苏轼借诗发泄对改革对朝廷的不满,把苏轼逮捕下狱。

在这里面,大名鼎鼎的《梦溪笔谈》作者沈括是诬陷苏轼的反面人物之一。

在监狱里,苏轼可受老罪了,经常是通宵审讯不让他合眼。在等待判决的日子里,苏轼战战兢兢地度过每一天。

他儿子天天去给他送饭。有一次儿子出去借钱,临时把送饭的事托付一个朋友。朋友仰慕苏轼的为人,特地做了一条非常好吃的熏鱼送过去。他不知道苏轼父子俩事先有约定,平时只送蔬菜,如果得到判死刑的消息才送鱼——鱼是个暗号。

苏轼一见到狱卒转交的熏鱼,脸“刷”就白了,以为必死无疑。他悲悲切切写了两首绝命诗,向兄弟、妻儿交代后事。诗中有一句:“百岁神游定何处,桐乡应在浙江西”。诗文类似一首歌的歌词:娘啊,儿死后,你要把儿埋在那洪湖旁,将儿的坟墓向东方,让儿常听那洪湖的浪,常见家乡红太阳。

苏轼的兄弟苏辙看到绝命诗悲痛欲绝。他把诗转呈皇上,恳请以自己的家产官爵赎去其兄之罪。宋神宗深受感动,也欣赏苏轼的才华,下令将他从轻发落,贬官外放。

当时朝廷的确有人主张判苏轼死罪。他的政敌把苏轼的牢骚上纲上线到“恶攻罪”,指控他恶毒攻击国家,非要置他于死地而后快。

倒是王安石出言反对,说“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?”

苏轼被发配到黄州,这才有了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”的千古绝唱。
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中华世纪谈 最新章节322,新旧党争,网址:https://www.275b.com/137_137674/35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