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30,贞观之治(2/3)

作品:《中华世纪谈

狱复查死囚,竟无一人喊冤,对的判决心服口服。唐太宗允许死囚回家过年安顿家小,一年以后回来受刑。全国一共400死囚一年后,一个不少全回监狱报到。唐太宗认为他们人性尚存,将他们全部释放。

“四百死囚来归狱”的故事现在听起来就像神话。可以想象的出唐朝的公正造就出的那种威信、的仁爱激发出的人性光辉。

唐太宗以“仁政”治国安民。

唐太宗因为是武将出身没有治理国家的经验。他上台后虚心向群臣请教。他发扬民主让群臣围绕“王道”和“霸道”展开辩论。

“王道”派主张“德治”,教化百姓向善。“霸道”派主张“法治”,乱世用重典。前者认为,天下能不能治理好,关键在于领导干部而不是百姓,应该在政策面找原因,不要往老百姓身上推责任。后者认为,天下难治是因为人心不古,百姓变得越来越奸猾难管,必须用重刑才能威慑住。

唐太宗倾向于前者。他说老百姓做贼为盗是因为苛捐杂税、。他们吃不饱穿不暖才置法律于不顾。如果我们轻徭薄赋、吏治清明,百姓安居乐业,还有谁愿意去做盗贼呢?

唐太宗选择了魏征等人所提出的“仁政”主张,确立以“仁政”为一个中心、“教化、帝道”为两个基本点的治国方针。

“仁政”就是对百姓要有爱心和同情心;“教化”就是对百姓要有诚心和耐心,以教育感化为主,惩罚为辅。“帝道”就是向“三皇五帝”学习,和百姓同甘苦、共患难,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,时刻把群众的困难挂在心间。

唐太宗的仁政在几年里就开花结果:社会安定,天下太平,路不拾遗,夜不闭户,百姓和心贴心。国内由乱世转为治世。

唐太宗的年号是“贞观”。唐太宗当政时期被称为“贞观之治”。

与唐朝欣欣向荣相比,突厥一直天灾 不断。东西突厥再次反目,频起内讧。突厥灾年连连,不是旱就是雪,饿死马牛羊无数。颉利不得人心造成属下纷纷反叛。突厥旗下的薛延陀、回纥等部落脱离突厥自立门户,从此跟突厥战争不断。

唐太宗有意趁机出兵讨伐突厥。但长孙无忌劝他稍安勿躁。不管怎么说,突厥去年兵临城下的时候我们跟他们签订了盟约。突厥没有侵入我们的边境而我们侵入突厥边境是我们失信,有损大国声誉。乘人之危也不是王者之道。不如等他们背盟犯边再说。

唐太宗于是暂时摁下讨伐突厥的念头,等待更好的时机。

唐太宗派人出使薛延陀,封薛延陀首领为可汗,希望跟薛延陀联手夹击突厥。薛延陀求之不得,接受封号,率领回纥等部落向唐朝称臣。

幽州以北的契丹、奚等部落也弃暗投明归附唐朝。

颉利可汗大怒,派小可汗突利率军北上,报复北方胡人。但是突厥人的战斗力今非昔比,突利大败而回。颉利气得用鞭子抽打突利,差点杀了他。突利心怀怨恨,率军南下归附了唐朝。

颉利可汗的势力越来越衰弱。

突厥内乱,无暇顾及朔方的梁师都。唐太宗决定趁机把朔方夺回来。

梁师都自从隋末以来一直占据着延安以北黄河“几”字弯地区。他与突厥相互勾结,充当突厥的马前卒,配合突厥人入侵唐朝。延安离长安只有六百里。唐太宗视梁师都为眼中钉肉中刺。

628年,唐太宗出兵讨伐梁师都。

连战连胜杀至朔方。颉利可汗派军救援。但老天爷站在一边,降下风雪,冻死了突厥人的马和羊。战斗力大损的突厥人被轻易击败。梁师都的手下于是砍下梁师都的脑袋举城投降。

河套地区黄河以南部分被唐朝夺回。唐太宗命名为夏州。

颉利可汗被激怒,开始不断犯边。

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中华世纪谈 最新章节230,贞观之治,网址:https://www.275b.com/137_137674/24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