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30,贞观之治(1/3)

作品:《中华世纪谈

,626年——629年唐太宗励精图治,休养生息,使政治清明,经济恢复,取得天下大治,称贞观之治。

唐太宗在大赦之后又厚葬李建成、李元吉,与太子派达成和解。太子的部下陆续都归附到唐太宗的麾下,其中包括历史上著名的谏臣魏征。

魏征原来是李建成的师爷,曾劝太子李建成先发制人干掉李世民,以免横生祸端。李建成死后,唐太宗欣赏他的胆识和才能,不计前嫌,任命他为谏官,专门负责给皇帝提意见。而魏征果然不辱使命,知无不言、言无不尽。看见皇帝有哪做的不合适了,当即提出来,丝毫不留情面。即使皇帝的脸已经拉成驴脸了,他也毫无惧色,该怎么说还怎么说。

魏征敢谏也能谏到点子上,并非逮谁跟谁抬杠的杠子头。他是一个站得高看得远、看得深、看得准的政治家。他提的意见事实证明都是正确的。这是他屡次犯颜直谏却没有触霉头的最重要原因。

当然他也有惹恼唐太宗的时候,虽然唐太宗以虚心纳谏而著称。

有一次唐太宗在后宫大骂魏征:“会须杀此田舍翁。”说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。

他的皇后长孙氏忙问他怎么回事。唐太宗说:“魏征每廷辱我”。魏征每次上朝都会弄我难堪。

长孙皇后听后一语不发,进内室穿戴好朝服,出来拜见唐太宗。唐太宗不解其意。

长孙皇后说:“妾闻主明臣直,今魏征直,由陛下明之故也。妾敢不贺。”臣子敢于直言不讳,是因为君主是个开明的君主。陛下是个明君,我怎能不庆贺呢。唐太宗一听,转怒为喜。

唐太宗不但没宰了魏征,还对他不断封赏。在魏征的示范作用下,朝里民主气氛浓厚,大家踊跃发言,群策群力,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,言者无罪、闻者足戒,有则改之、无则加勉。

唐太宗规定:中书省、门下省以及三品以上官员入朝议事,都要叫上谏官,有问题及时纠正。

中书省是决策机构。门下省是审核机构。任何国家层面的决策过程都要接受谏官的监督。唐太宗建立监督机制,防止政策出现失误。

除了魏征,唐太宗在治国方面依靠的重臣是房玄龄、杜如晦。他任命他们俩为左右仆射,也就是正副宰相。“玄龄善谋,如晦能断”。一个为他出谋划策,一个为他评估决断,两人是他的左膀右臂。

不过,唐太宗并非对他们言听计从。对于大政方针,无论是宰相还是自己拍板决定,下诏之前还要经过门下省的审核。唐太宗强调了“五花判事”制度。

唐太宗下旨:“凡军国大事,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,杂署其名,谓之五花判事”。对于军国大事,交由门下省集体讨论并且签字确认后才能颁布。一个政令从制定到下达,上有皇帝、宰相、谏官讨论,下有门下省审核,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政令出现偏差。

唐太宗处事公正,一碗水端平了,不偏不向。

唐太宗登基时封赏群臣,完全依据本人功劳的大小论功行赏。有些人认为自己功劳比别人大但封赏却比别人小,心怀不满。唐太宗的亲叔叔李神通就不服自己位居房玄龄、杜如晦之下。唐太宗说你虽然参加革命最早,但指挥战斗屡战屡败。而房玄龄、杜如晦等人运筹帷幄、决胜千里,使大唐江山得以安定。论功行赏,功劳自然在叔父之上。李神通听罢无话可说。大家一看唐太宗对自己的亲叔都一点不偏向,对唐太宗的公正心悦诚服。

唐太宗公正无私也带动了群臣“赶帮超”。君臣公正无私使百姓对心悦诚服。

唐太宗要求执法官员既要严格、公正,也要“宽仁慎罚”。

唐太宗规定死刑必须三审后才能执行,正如现在所推崇的死刑案件三审终审制,避免误判误杀。

据说唐太宗曾亲自到监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中华世纪谈 最新章节230,贞观之治,网址:https://www.275b.com/137_137674/24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