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百一十七章援灾(1/3)

作品:《明末之力挽狂澜

夜色如浓墨般漆黑一片,层层的乌云将天空的月亮和星星遮挡得严严实实,黯淡无光,两个太监一人手持一个昏黄的灯笼,将洪承畴等人一路送出了紫禁城。

御书房内,文武大臣济济一堂的景象早已消失不见,留在这宽大而空阔的屋子中的,只有崇祯和王承恩两人。

崇祯疲惫地叹了口气,慢慢地将身子靠在椅背上,闭上了眼睛,他的表情纠结而疲倦,此刻,无尽的困意从四面八方不断涌来,如潮水般的一波一波地冲击这崇祯的大脑,但崇祯知道,自己现在还不能睡。

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他去处理,比如,书案上这厚厚一摞的奏折。

关于在钦州府开设通商口岸的事情,崇祯起初并不在意,接了赵无忌的奏折之后,在几日之前,原本他也不过是在大朝会上,随口提了一句,打算听听群臣的意见,走一走程序。

却没想到这个让他毫不在意的小事,却如同一枚重磅炸弹般,在朝会上炸响,引起了众多大臣的极力反对,人人皆言祖宗之法不可废,又有说皇上切切不可与民争利云云,也有人出列弹劾赵无忌,认为他此举暗藏祸心,乃是有意勾结蛮夷商人,挟夷人而自重,众口纷纭,听得崇祯头疼无比,不过大部分的臣子都对此持着反对意见。

结果整整一个上午的朝会,大臣们都在言辞激烈地批评赵无忌,反对这件事,反倒把其他崇祯看来很重要的事情给忽略过去了。

崇祯虽然不知道,断人财路,如杀人父母的道理,但是这些朝臣们的激烈反应,却是让他对此事也突然生出了几分兴趣来。

不可与民争利?这话从何说起?这又是哪来的利?

月港加上广州,一年收上来的商税不过几万两银子,便是这几万两银子,朝廷也拿不到多少,每年运到北京的,不过几千两银子而已。

因为收税也要成本的,为了收税而花费的人力物力,以及诸般杂七杂八地费用等等,最后细算下来,扣掉各种开销后,才是朝廷实际得到的银钱。

这些年来,朝廷从广州和月港,每年实际得到的银子,加起来哪一年也没能超过三千两。

三千两银子,这个数字,对于这个老大帝国来说,当真是如鸡肋般,食之无味,弃之可惜,崇祯虽然缺钱,却也不会把这三千两放在眼中,所以当有些大臣劝阻崇祯不可与民争利时,崇祯觉得他们简直是满口胡言。

朕就是再穷,也不会落到和老百姓们争三千两银子的地步!

当初赵无忌在奏折里,对崇祯喊出一年上缴五十万两银子的口号时,崇祯其实并不怎么相信,他将这视为是赵无忌的一种手段,一种诱惑他同意在钦州府开设通商口岸的手段。

便是有赵无忌身上理财圣手光环的额外加成,崇祯也认为,赵无忌能每年给他缴纳五万两银子,就已经是意外之喜了。

不过当如今满朝文武众口一词,都在大张旗鼓地反对此事时,惊讶之余,崇祯敏锐地感觉到,自己必须要重新审视这件事情了,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。

当年崇祯新近登基之后,很快便诛杀了魏忠贤,并除尽了他的党羽,魏忠贤派往大明各地的矿税太监,也被崇祯一一召回,被东林党疯狂攻击的‘横征暴敛,中饱私囊’的矿税,作为魏忠贤留下的罪证之一,也就此取消。

那些矿税太监们,就像是谷仓里的老鼠般,劣迹斑斑,疯狂地借着给朝廷收税的机会,敛财自肥,除掉他们,当真是大快人心,满朝文武俱是众口一词,称颂皇上贤明仁厚,让年纪轻轻的崇祯当时颇是得意了一阵。

然而过了年崇祯就开始后悔了,朝廷赚得没有花的多,财政缺口越来越大,以至于他也不得不再次打起了矿税的主意,于是便遮遮掩掩地在某一次朝会上,很隐晦地提出了打算重开矿税的想法。

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明末之力挽狂澜 最新章节第七百一十七章援灾,网址:https://www.275b.com/7_7208/71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