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 4、重阳书院(1/2)

作品:《重阳郞

自从得到古箫,李炟爱不释手,反复练习吹奏,晚上睡觉都放在床头。

李炟仔细回忆自己前世对箫的认识,找寻箫的吹奏方法。根据前世掌握的知识,他开始从气、指、唇、舌四个基本要素练习,并重点练习吐音和指法。李炟的吹奏技能提高很快,没有多长时间,就很纯熟,连名曲《鸟夜啼》都吹奏的像模像样。

李炟六岁时,父亲李天一安排儿子进入重阳书院读书。

重阳书院修建在重阳镇东南的土台子上,土台高七八米,古树参天,环境优雅。最早为李家家学。当年,李斯在秦国做承相时,为了让李家子孙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,世代为国家栋梁,他出资兴办家学。请名家大儒授课,从此,一代又一代李家儿郎走向治国安邦的舞台,方圆百里的名门望族都把孩子送到李家家学读书,一时传为美谈。

建家学时因为要从四周取土筑台,家学建成后,学院周围变得地势低洼,还有许多小水塘,水塘中长满芦苇。这种地理环境为书院形成了天然屏障,隔绝了尘世的喧闹和嘈杂,为重阳学子们一心向学,清静读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。这也是当年李斯筑高台、建家学的真正原因吧。

土台东边有一大片竹林,竹林往东一片沼泽。进入十月,正是草黄兔肥的时候,先祖李斯曾在此处打猎。到李天一这一代,猎兔是李秀才业余活动的主要乐趣,也是李家改善生活的重要途径。只是不知道李秀才是否还记得“上蔡东门狡兔肥,李斯何事忘南归,功成不解谋身退,直待咸阳血染衣”的千古绝唱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李家家道中落,王家在重阳崛起,李家家学由王家接手,并改名重阳书院,当朝宰相王东阳任学院名誉院长,书院的孩子学成后,也多由王家介绍走上仕途,在一代乱世建功立业。

李家虽然不再主持书院,但世代书香,一直是书院的先生,并受王家之托,负责学院的管理工作,王李两家时常走动,关系密切。

在重阳书院读书的王家第三代有王孝礼、王孝义、王君君,孔家有孔令远、孔令宽,张家张广云、张广雨,还有许多寒门学子,如陆征途、钱万山、方士言等。李炟的大姐李梅、二姐李兰、三姐李竹在书院读书三年,现在回家待嫁,只有四姐李菊在学院学习。按李天一的想法,女儿早晚要嫁人,读几年书,识几个字,能写自己名字就行了,读书多了无用。

王君君小组和四姐李菊同岁,两人很要好,李炟很快就与王家小姐熟识了。

重阳书院大部分时间学习《诗经》、《大雅》、《小雅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大学》等,有时也请当时的著名学者到学院授课,王僧绰、王褒、王东阳、谢灵运等都到重阳书院讲过学。

在紧张的学习之余,李炟有时也跟着父亲到东面的竹林套兔子。套兔子的关键技术是认识兔子行走的路线,这需要长期观察,根据周围草的倒伏情况和兔子粪便,就能知道兔子经常走的路线,选个比较隐蔽地方,头天晚上下套,第二天天亮前去看,多有收获。

其实,六岁的小李炟更喜欢去书院的藏书楼,李家藏书看完后,李炟就到学院藏书楼看书。藏书楼里除了“四书五经”外,还有诸子百家,各种策论等“杂书”。如《老子》、《墨子》、《韩非子》、《孙子兵法》、《孙膑兵法》等,贾宜的《过秦论》、诸葛孔明的《出师表》、刘向的《战国策》等。这些策论有论治理国家的,有论治理江河湖海的,有论练兵打仗的,有论财赋税收的,有论办学经商的,也有论征剿抚夷、国家关系的。读着这些名篇大作,李炟沉浸其中,不能自持。经常被李夫人拧着耳朵揪到饭桌上,才想起自己因为看书一天没有吃东西了。

小神童李炟虽然只是个六岁的孩子,但已是胸怀天下,满腹经纶的有志少年了。

李炟进入重阳书院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重阳郞 最新章节第3章 4、重阳书院,网址:https://www.275b.com/235_235926/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