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06章 神州皆圣贤(2/3)

作品:《大明第一臣

定了大片的区域,作为林区,不许耕种,也不许砍伐树木。

这也就是国初,人员稀少,即便有些人,也可以迁居出来,要是放在人口恢复的时期,想迁居几百万,上千万人,那不是自取灭亡吗?

通过十年的努力,大明朝累计迁居七万多人,圈定出差不多十个府,五十多个县的面积,作为水土保育区。

随后大明又陆续安排了近十万老兵,解甲归田,到这些地方,种植树木,治理水土。

这些老兵都能分到大片的林区,他们可以在林地中间,种植药材,养殖鸡鸭鹅……朝廷安排了收购点,另外还有免税,粮食补贴。

而且还有人研究出羽绒衣,他们广泛收购鸭绒鹅绒,填充在上好的丝绸里面,做成轻便保暖的衣服,一件就能卖三五贯钱。

就这样,每年朝廷拨出五百万贯以上的治河费用,再加上地方的投入,开支千万贯。

再有无数百姓,十万老兵,大家伙齐心协力,总算恢复了黄河中游的生态。

幸好这还是明初,破坏不算严重,迁徙人口也比较容易。

真不知道几百年后,想要治理黄河,又要付出多少代价?

张希孟讲神州皆圣贤,并没有任何夸大其词。

至少在治理黄河这件事上,从上到下,每一个投身其中的人,都当得起圣贤的称呼。

他们靠着自己的努力,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安全舒适的生存环境。

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!

张希孟当真和老朱到了几个农户家里走访,去瞧瞧他们活得怎么样?

其中一个老兵,告诉了他们非常多的消息……他大约是最早一批来到关中的士兵。

他是开封人,随着北伐西路军打进了关中,前后拉锯好多年,他被李思齐的部下俘虏过,后来又被明军俘虏。

他又随着明军,攻击王保保,光复山西。

在作战中,还立了功,再后来听说治河,他就想着,之所以会有今天,战乱不断,流离失所,不都是黄河害的。

他就一头扎了进来,主动跑到关中种树。

最初他种的树,活不到三成,大面积死亡,那时候当真非常绝望。

后来他认真反思,还找出在军中学的种树郭橐驼传,努力搜集资料,亲自尝试,等到洪武十年,他种的树,已经有了九成的存活率。

又是十年光景,当初种的树,已经大批成材,可以向朝廷申请,每年定量砍伐一些树木。

卖木材这一项,每年能有百贯收入。

除此之间,还种了许多药材,养了上万只鸡,每年光是卖鸡蛋,就能再赚百贯。

如今他的两个儿子都上学了,大儿子还学的就是治水,以后还要入朝为官,为国家效力。

当爹的从红巾贼,到大明官军,又到地方老农。

转了这么一圈,儿子反而要当官了,这不是改换门庭吗!

这孩子也太不孝了!

老兵嘴上骂着,但是喜悦之情,溢于言表,自豪是遮不住的。

他亲自杀了两只鸡,款待客人,又把自己亲手酿的酒拿出来,分享给张希孟和老朱。

稍微富足起来的百姓,淳朴好客,让人难以拒绝。

他还念叨着,如果儿子考试顺利,过几年,趁着身体好,他还想去应天,远远的看看皇宫,给皇爷磕个头。

似乎还听说,皇爷要铸造金鼎,到时候要是能一饱眼福,死了也得好处。

……

从这一家出来,朱元璋回头望了望,随后才对身边人道:“记下来,等日后铸造金鼎成功,邀请他进京观礼。”

手下人连忙答应,不敢怠慢。

张希孟和朱元璋一路走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大明第一臣 最新章节第906章 神州皆圣贤,网址:https://www.275b.com/207_207818/89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