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零四章(1/3)

作品:《孝武剑侠录

路川三人辞别张彦頨后取道铅山鹅湖,打算从武夷山过邵武、延平到泉州。

南宋淳熙二年六月,朱熹、吕祖谦、陆九龄、陆九渊等人在鹅湖山下鹅湖寺聚会,史称鹅湖之会。

淳熙十五年,陈亮邀辛弃疾、朱熹在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,朱熹因故推辞未去,但当时身染重病的辛弃疾却并未失约,两人相会纵谈国事,斩马盟誓,“男儿到死心如铁,看试手,补天裂”,终为天下奔波了一生。

王守仁和辛弃疾、朱熹是同一类人,他眼下的怅然和悲戚,都是源自君主不明,佞臣当道,民不聊生,家国不幸,即到此处,安能不去祭拜?路川虽无为国靖难之心,但辛弃疾是他最佩服的人之一,胸怀天下的干臣,忠君报国的良将,脍炙人口的诗人,言行如一、一身正气的侠士。

姚婞曾言,侠之大者为国为民,以前他是无法理解的,道家讲修身养性,老死不相往来,人各有所司,江湖中人若能行侠仗义已然不易,以一人之力如何为国?如何为民?

在月笳客栈听了杨穆的一番言论之后,他似乎开始有点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。

后来外公去世,他在姚府读书时读到《宋史》中的《辛弃疾传》,读到他归宋抗金、投身耿京、归宋被高宗召见以及封官后,进谏和惠民的事迹,方才如梦初醒,方才逐渐看清姚婞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了。

再后来京城剧变,姚婞不幸亡故,这句话他就刻在了骨子里。

说是想去祭拜辛弃疾,但真正凭吊的不还是姚婞?对他来说,辛弃疾和路幽一样,说到底都只不过是个书上的、故事里的模糊的影子,唯有姚婞,是他亲眼所见、活生生的人,生而不死,死而不朽的人。

江彬没有他俩这么多心思,路川和王守仁要去哪儿,他只管跟着就是,去哪里不是去呢?反正年轻,他有的是时间,最不值钱的也是时间。

不过见他们二位面色不善,他也知趣,不多说平日里不着调的话,干脆就在前面带路。

路过贵溪,道路两旁皆是农田,正值插秧的季节,老妪少妇都在田里劳作,男子却不知都到哪儿去了。虽说眼下春暖花开,但赤足站在水中未免还是冷了些,若不是生活过不去,谁又愿意如此呢?

别看路川脾气臭,但人心肠热,最见不得别人受苦,又苦于自身能力有限,心中难受,干脆眼不见心不烦,打马疾驰。

但眼不见心是不是真就不烦了,恐怕只有他自己才知道。

王守仁和江彬见他如此,也不知缘故,便也快马跟了上去。

跑了片刻,前方道边有一书生,看着田间妇女出神,路川本也没有在意,但马刚错身而过,便听他歌道:“南村北村竞栽禾,新妇小姑兼阿婆,青裙束腰白裹首,手掷新秧如掷梭;打鼓不停歌不息,似比男儿更膂力。自古男耕和女织,怜尔一身勤两役。吁嗟乎!长安多少闺中人,十指不动金满身。”

言语中带着悲声,正说到了路川的心坎里。

本来都已经走过了,路川又拍马转了回来,在书生身后走了两圈,不过书生陷在自己的沉思中并未察觉。

眨眼的功夫王守仁和江彬也到了,带住马缰,也看着书生。此地空旷,书生的声音不高,但他俩依然听得一清二楚。

这首诗朴实无华,还带着乡音口语,但诗中之事,内涵之情,由不得人不深思啊。

王守仁正要下马找书生攀谈两句,却听路川以诗和道:“农家终岁苦,刈获脂膏香。殷勤守恒业,始有数月粮。嗟彼豪华子,素餐厌斯飨。安坐废手足,穷欲毒其肠。岂知民力艰,炙日带星霜。”

这两首诗异曲同工,各有所长,但要推敲起来,还是路川的诗更有匠气一些。

别看书生听不到马蹄声,诗句却听得真真切切,转身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孝武剑侠录 最新章节第一百零四章,网址:https://www.275b.com/142_142708/10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