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4章 沈括出使争边界(2/3)

作品:《木匠王爷

情地接待了沈括,沈括问苏轼:“最近可有好作品,能否让兄一睹为快?”苏轼按捺不住兴奋,立马拿出新鲜出炉的作品。沈括说道:“写得真好,我可否抄录几首?”苏轼对沈括没有提防之心,爽快地答应了。沈括工整地抄好,如获至宝地带回京城。

沈括回京之后,得知御史何正臣、李定一正想整苏轼,两人是苏东坡的对头。沈括猛然记起自己带回的苏轼几首诗,于是他闭门谢客,仔细研究苏轼的诗作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他终于找到几句含大不敬的诗句。如苏轼歌颂桧树,“根到九泉无曲处,世间唯有蛰龙知”,沈括心想,“皇帝如飞龙在天,可苏轼偏偏向九泉之下寻蛰龙,不臣莫过于此!”他连忙写了一道折子弹劾苏轼,交给了赵顼。但赵顼当时并未追究。

不过,赵顼不追究,并不意味着苏轼就没有事。五年后,何正臣、李定一联手上表弹劾苏轼,这就是著名的“乌台诗案”。他们手中的证据,正是他们从苏轼诗里挑选出来的几句有大不敬的句子,与沈括的做法如出一辙。比如:“东海若知明主意,应教斥卤变桑田”,被认定苏轼指责水利工程。“岂是闻韶忘解味,迩来三月食无盐”,被说成苏轼是讽刺禁止百姓卖盐,罪大恶极。最后,赵顼下令将苏轼打入大牢。苏东坡差点丢了老命,还连累了三十多位亲朋好友,令人唏嘘。这是后话,略过不提。

沈括回京之后,赵顼很满意他的表现,于是升他任太子中允、提举司天监。当时的官吏大都是庸碌之人,对天文几乎全然不知。沈括于是改革机构,改进仪器,召请卫朴修造新历法,向全国征集观测天象的书籍。

朝廷登记民间车辆,市易司打算填封私以阻止四川私贩井盐,民议纷纷。沈括进言道:“民间都是太平车,不利于机动作战;小盐井很多,填封私井势必要加强警戒,得不偿失。”赵顼表示赞同,次日下诏停了此事,并擢升沈括为知制诰、兼管通进、银台司。

之后,沈括调任河北西路察访使,提举河北西路义勇、保甲公事。河北西路地处北疆,沈括上任后,将重点放在改革军政和巩固国防上。沈括返京后,上疏提出三十一条整改意见,多数都被赵顼肯定和采纳。

不久,沈括兼任判军器监,负责兵器的铸造与储备。沈括对弓有很深的研究,提出“弓有六善”的观点,建议大批制造“神臂弓”。次年五月,军器监上报朝廷时,兵器产量提高了十几倍。沈括奉命修订“九军战法”,分九军为九营,各自为阵,背背相承,面面相向,灵活多变,名之为“边州阵法”。不久,他又编撰城垒、军营等建筑的营造法式。

宋辽边界冲突,沈括接旨之后,就到枢密院查阅以前的档案文件。他发现宋辽过去商定的协议是以古长城为界,而黄嵬山在古长城以南,相距有三十里之遥。于是他上奏道:“宋、辽的分境,本以古长城为界。现在所争在黄嵬山,相差三十余里,如何可让?”赵顼不觉叹息道:“大臣不考本末,几乎耽误国事。”于是赏赐沈括白金一千两,让他以回谢使的身份出使辽国。

沈括从汴京出发时,预先找出了相关书信档案数十件,让幕僚和吏员背熟。契丹宰相杨益戒每有问题提出,沈括就让手下吏员列举档案条文作答。谈判进行了六次,杨益戒无言可对。辽国宰相于是威胁道:“区区数里,你们居然不想给我们,莫非想自绝两国之好吗?”沈括奋然道:“师直为壮,曲为老。北朝如果弃信失好,曲有所归,这对我朝有什么害处?”表示寸土不让。

沈括起程回国,他又根据沿途地理形势、风俗民情画撰为《使契丹图抄》,献给朝廷。因为这次出使有功,沈括被提拔为淮南、两浙灾伤州军体量安抚使。次年十月,他拜为翰林学士、权三司使。

赵顼看了沈括的奏章后,担心边恐疆的协议达不成,就想北伐。王安石说战备没有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木匠王爷 最新章节第364章 沈括出使争边界,网址:https://www.275b.com/140_140027/60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