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3,开皇之治(1/3)

作品:《中华世纪谈

589年——593年隋文帝首创三省六部制、科举制,轻刑薄赋,政治清明,启开皇之治。

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开始休民养息,专心内政。

隋文帝是历史上少有的睿智、仁慈,富有进取和创新精神的皇帝。他推行的诸多新政成为后世皇帝立国的样板。

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管理为州县两级管理,砍掉了郡,精简机构,裁减冗员,给减肥,给百姓减负。

他深化政治体制改革,首创“三省六部”制。这个制度一直被沿用到清代。

三省包括中书省、门下省、尚书省,是国家最高的权力机关。“中书取旨,门下封驳,尚书奉而行之”。中书省负责制定hattodo,门下省负责审核hytodo,尚书省负责执行otodo。三部门分工协作、彼此制约,必须以皇帝为轴心才能正常运转。

尚书省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,下辖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六部。吏部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,负责官吏的任免与考核;户部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,主管户口、赋税等;礼部相当于教育部,主管典礼、科举、学校等;兵部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,负责军事;刑部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,管刑法;工部相当于建设部,主管工程建造等。

“三省六部”制把各部门的责任和权力划分得非常明确,提高了办公效率。

隋文帝还有一项创新也一直流传到清代,那就是“科举”制。

科举相当于现在的“高考”,考上就有了“干部”身份以后归人事局管,考不上就什么身份没有以后归劳动局管。虽然说录取比例和现在公务员考试一样低,但毕竟给平民当官提供了一个途径。

以前选拔官员看重门第。夏商周实行“世卿世禄制”,也就是世袭制,父死子继。在世袭制下,普通百姓几乎没有做官机会。春秋战国时期因为老打仗出现“军功爵制”。百姓可以靠军功做上官,但是非常难。到了汉代实行“察举制”,也就是推荐制。以仁孝礼让著称于乡里,有机会被推荐做官。但是察举受豪门官宦控制,普通百姓很难得到举荐。到了魏晋时期,曹丕推出“九品中正制”,按照家世﹑才德把人分为九等,让不同等级的人出任不同等级的官。原本是想让家世作为参考条件,主要是看品行和才能。但实际操作过程中,家世成为最重要的标准,形成“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士族”的局面。到了南北朝,尤其是北魏,门第观念更加严重,选拔干部几乎到了只看门第不问才能的地步。

所谓门第就是本着“龙生龙、凤生凤、老鼠的儿子只能去打洞”的原则,把 细分为几等,比如膏粱、华腴、甲、乙、丙、丁,根据不同等级的门第分派不同等级的官职。

比如膏粱门第,必须是三世三公,一级的 ,如三国时的袁绍之流。华腴门第是政治局委员一级,甲姓门第是国务委员一级,乙姓门第是省部级,丙姓门第是省部常委,丁姓门第是副省部级。非 就归入寒门,平民老百姓一个。

膏粱门第出身的人可以担任省部级干部,其他依次类推。寒门除非踩了狗屎运,否则没有资格入仕,“只能去打洞”。

门第选官制度把大批优秀人才挡在门外。

隋文帝创立的科举制忽略了门第概念,主张无论贵贱自由报名、公开考试、平等竞争、择优录取。这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,不但有利于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,也为 充斥的朝堂里引入了新鲜血液。

造了“三省六部”这部好车,通过科举选来了好马,隋文帝下一步工作就是如何发挥马儿的潜能,让马拉上车跑起来,飞起来。

隋文帝在“吏治”方面想了很多办法,下了很大工夫。用现在话讲,下大力气建设一支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。

隋文帝的治国策略就是“宽以待民,严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中华世纪谈 最新章节213,开皇之治,网址:https://www.275b.com/137_137674/22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