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4,黄老与儒之争(1/3)

作品:《中华世纪谈

公元前140年——前135年武帝好儒术。窦太后好黄老之言,禁行儒术。

汉武帝即位后,祖母窦太后和生母王太后安排窦婴和田蚡做他的丞相和太尉,执掌政、军大权。窦婴是窦太后的侄子。田蚡是王太后的弟弟。两位太后以外戚作为自己在朝中的代言人。但偏巧这两位外戚都“好儒术”,认为儒家的办法好,跟汉武帝气味相投。两人上台后又推荐了一些亲儒家官员,替换掉黄老派的官员。儒家势力开始日渐壮大。

儒生当政,首先要推行礼法。他们向汉武帝建议修明堂、改礼法以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。

儒生最擅长的就是礼,也就是各种仪式程序、行为规范。

想当年汉高祖刚当上皇帝,手下大臣们多是跟他打天下的武将,根本不懂什么礼节。汉高祖宴请群臣,大殿内猜拳划令,大呼小叫,甚至有人拔剑乱砍,乱成一锅粥。汉高祖非常头疼。儒生叔孙通建议汉高祖有必要规定一些礼节。臣下一点规矩没有,将来可能不会把皇帝放在眼里。汉高祖觉得是这么个理,但又担心礼节太过繁琐让人生厌。于是叔孙通推荐了一套简化版的礼仪制度。这套礼仪教给大家后,大家再进大殿时站有站像,坐有坐像,尊卑有序,进退有礼。汉高祖高兴地说:直到今天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作皇帝的尊贵。

如今儒生要求改礼仪,是希望升级现行的宫廷礼仪。他们对汉武帝说,从汉高祖那时传下来的礼仪是简化版的,我们这有标准版的。标准版的礼仪更能突出皇帝崇高无上的地位。升级礼仪的第一步就是要建明堂。现在的大殿根本不合乎礼制,应该按周礼的标准建一个能让人一看就肃然起敬的殿堂。明堂是天子的庙堂、帝王祭天布政的场所,必须要高、要大、要成为国家标志性建筑。建好明堂后要举行最隆重的仪式,让诸侯以最隆重的礼节来参拜天子。这样才能让人从心底感受到皇帝的尊贵。

汉武帝很感兴趣,安排人开始张罗。但明堂还没动工就被窦太后给叫停了。同时被叫停的还有根据周礼改革汉朝制度的一系列新政。

窦太后不明白汉武帝瞎折腾什么啊?老实按着从高祖传下来的治国方针办就得了。窦太后是黄老之学的坚定支持者。她不仅受过文景两帝的熏陶,并且亲眼目睹了黄老之治带来文景盛世。她不允许汉武帝标新立异另搞一套。

至于窦太后怎么有这么大权力,能在皇帝头上指手画脚?这还得从汉朝的两个传统说起,一是从汉高祖以来强调以孝治天下,二是从吕后以来允许女人参政。强调孝道就使得皇家家事和国事不分。长辈发话,无论是家事还是国事,晚辈都得洗耳恭听,否则就是不孝。在家天下的前提下,家事跟国事也的确不好分。另外吕后临朝称制使得女人参政有例可循。

根据《史记》记载,王太后在汉武帝登基后也曾“称制”。不清楚这是汉景帝生前安排还是王太后自告奋勇,总之汉武帝没有掌握全部权力。

窦太后虽然没提称制,但作为汉武帝的奶奶,单凭辈分说话都比王太后好使。何况她作为文帝的皇后、景帝的太后、武帝的太皇太后肯定在朝中培养了强大势力。外戚,也就是娘家人,肯定是她重点培养的对象。她在朝中的势力、威望肯定要比王太后、汉武帝大得多。所以虽然王太后称制、汉武帝称帝但两人都怕她。窦太后发话,汉武帝不得不立马照办。

汉武帝尊儒遭到了窦太后的强烈反对。她对汉武帝大加斥责,让他立即废除新政,辞退窦婴、田蚡等“好儒术”的官员,把一切恢复原状。

窦婴上台后命令“列侯就国”。封君都被勒令回自己的封地去,不能老赖在京城不走。窦婴此举希望减少外围势力对朝廷的干扰。但此令一出引起列侯尤其是外戚的强烈抵制。京城多好啊,谁愿意回小县城里关上门当地主去?尤其是外戚封侯者大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中华世纪谈 最新章节94,黄老与儒之争,网址:https://www.275b.com/137_137674/101.html